精卫填海的现代意思
1、“精卫填海”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颂扬。
2、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梦想,就要有精卫填海的精神。
3、我非常清楚要实现自己的梦想,就要有精卫填海的精神。
4、精卫填海的神话尽人皆知。
5、青年志愿者决心以精卫填海的精神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。
精卫精卫填海的这个寓言故事怎么
两个方面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,第二个就是不要在没有意义的事情浪费时间
精卫填海教案精卫为什么填海
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,名唤女娃,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,溺于水中。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、白嘴壳、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,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,投入东海,然后发出“精卫、精卫”的悲鸣,好像在呼唤着自己。二、精卫为什么要填海?
二、精卫为什么要填海?
“精卫填海”中的精卫生前的经历纯属意外,“精卫填海”这一行为属于变形神话中的“死后托生”神话,即将灵魂托付给现实存在的一种物质。也有另一种说法,说这‘精卫填海”还属于复仇神话,女娃生前与大海无冤无仇,但是却不慎溺水身亡,如此与大海结下仇恨,化身为鸟终身进行填海的复仇事业。
有研究者认为:“中国上古神话中记录了很多典型的非自然死亡,其中的意外让今人看到了先人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和无能为力,同时也透出了生命的脆弱。”
三、精卫填海的意义是什么?
女娃的死就是一种因事故而亡,展现出了人生命的脆弱和大海的强大。著名作家茅盾则认为:“精卫与刑天是属于同型的神话,都是描写象征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的,这是属于道德意识的鸟兽神话。
晋代诗人陶渊明写诗说:“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”。后来人们常用“精卫填海”这句成语,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。
《山海经》中精卫填海本意在表术什么
精卫填海的故事记载在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当中,其文曰:
发鸠山在哪里?
发鸠山据说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市长子县。山上密覆柘木。
柘木又名黄金木,是著名的名贵木料,大多历史文献都有记载,柘木家具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存,在中国传统家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。
柘木和紫檀一样,十柘九空,十柘九弯。并且生长缓慢,一般15年树龄的柘树芯材也只有手指粗,芯材中有如同黄金样的金丝线,但并不是年轮线,3-5年才会长成一条金丝线,因此十分名贵。
但我百度后,发现其生长地域并不包括山西。因此,发鸠山到底在哪里?存疑。
发鸠山上的柘树密林里,生活着一种名叫“精卫”的小鸟。外形像乌鸦,由于整体黑色,致使小红爪子、小白嘴儿以及小花脑袋异常醒目。人们就是按照它的叫声为它起名叫“精卫”。
按理说,在发鸠山的柘树林里,生长着一种什么样的精卫鸟,这已经介绍的很清楚了。但作者在后面又附了一段凄美的传说,告诉人们精卫鸟的来历。
作者说:“是炎帝之少女”,连“据说”二字都没有,言之凿凿告诉大家,她是伟大的炎帝的小女儿,身份尊贵、血统高贵,一下子提高了这种黑色小鸟的地位,让人不得不另眼相看。
这样还不够,作者进一步说出名字,叫“女娃”,有名有姓,就更像是真的。
炎帝的女儿怎么变成小鸟了?
因为女娃到东海游玩,淹死后,化为这种精卫鸟。古代出行不易,交通工具马车牛车,道路泥泞崎岖,加之一路上的马吃牛嚼以及人的饮食,很大的一笔费用。庄子在《逍遥游》中说:“适百里者,宿舂粮;适千里者,三月聚粮。”行千里,就要带着3个月的粮食。
假如发鸠山在山西,精卫去东海玩,不异于现在去北欧小国一游,让许多工薪族望洋兴叹,这就更坐实了炎帝女儿的身份,到东海,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!只有炎帝的女儿才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到东海一游。
上古先民,大部分的智识,应该相当于现在六七岁的孩子,分不清现实和非现实,加之未知领域太广阔,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,不仅信还要夸大其辞。那时,不读书的人很好骗。只要说圣人说的、书上说的就会深信不疑。
所以这样一说,人们应该不会捕杀这种小鸟了,起到了保护野生动物的作用。
但作者,又来一句:“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东海”。
西山在哪里?不知道。但她常衔西山上的小石子、小木棍投到东海。目的很明确——填平东海!
精卫填海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?
如果按佛教的观点来看,这小鸟的嗔恨心太强烈了!怨怨相报,何时了呢!?不如去干点正事儿……
但按儒家精神来看,精卫代表着顽强执着,百折不挠,锲而不舍的精神。
……
我们对精卫填海的精神实质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,出现了许多说法、解读,在此不一一列举,我只想说说我的看法。
精卫填海的故事总让我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。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,因触犯了众神,诸神惩罚西西弗斯,让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。但是每当推到山顶,巨石就会滚落,于是前功尽弃,西西弗斯就这样不断重复、永无止境的地做着无用功,其生命也在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。
精卫和西西弗斯的内在联系是什么?
精卫在一生又一生的时间里,做的事情和西西弗斯做的何其相仿!虽然精卫是主动地投入,西西弗斯是被动而为。
从西山到东海路途遥遥,从山底到山顶阻力重重,精卫靠愤怒支撑着,而西西弗斯靠活下去的信念支撑着。
但当石子、树枝洒落大海之时,就如石头从山顶滚落,他们都同样经历了一场拼搏到精疲力尽的徒劳无功!
当精卫衔起石子时,她在想什么?
当精卫衔起石子飞向东海的路上,她在想什么?
当精卫将石子抛向东海,她又在想什么?
在精卫飞回西山的路上,她又在想什么?
同样的问题,也可以问西西方斯。
如果,我们简述世世代代人类的一生,出生、上学、工作、结婚、生子,上学、工作、结婚、生子……世代都这样出生入死循环着,意义在哪里?顽强的意义在哪里?明知徒劳,锲而不舍的意义又在哪里?!
所以,如果,没有思考,那只是习惯了苦难。如果有思考,那思考的结果又是什么?
希腊神话为西西弗斯找到了出路,跳出了这个循环,说西西弗斯“却在这种孤独、荒诞、绝望的生命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意义——他看到了巨石在他的推动下散发出一种动感庞然的美妙,他与巨石的较量所碰撞出来的力量,像舞蹈一样优美。他沉醉在这种幸福当中,以至于再也感觉不到苦难了。当巨石不再成为他心中的苦难之时,诸神便不再让巨石从山顶滚落下来。”
我们还可以假设,东海被精卫填平了。那这时的精卫,就如大仇已报的侠客,生命意义也会随着仇敌被消灭而烟消云散。那么,接下来呢?
因此,当我们的精卫还是执着、顽强的精神代名词时,精卫还在怨怒着,这只能说明意识层次、精神境界还停留在过去,没有得到提升和升华,生命之花被怨恨掩盖从未绽放。
精卫只有一直填下去,一直轮回下去,问题也会一直横亘在那里……
此文仅抛砖引玉,表达一己之见。